财商教育不只是教孩子用钱
去年,堪称2017年首部国产恐怖片的奇迹之作——支付宝账单刷爆了朋友圈。
几乎所有人看到账单上的数字都不敢相信,“钱都花去哪儿”也成了让人困惑的难题。
其中,1000多万在校学生的消费账单移动支付占比近92%,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超4万。
看到年轻一代高居不下的年度账单,青少年的财商教育再度备受关注。
那么,青少年财商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尚未有完全的经济能力的学生党们才能愉快地告别“剁手”之痛呢?
现状:知道很重要 ,但怎么教?
近几年,在中国,家长对于财商这一概念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忌讳和孩子谈钱这个话题,但现在随着成人自身金钱观的改变,他们也希望把理财意识迁移到孩子身上,越来越多家长认为孩子需要理财教育。
不过,目前关于财商教育的一大问题是大多数人“都知道很重要,但都不知道怎么教”。截至去年,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家长知道怎么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所以说,目前国内的财商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误区:财商教育就是教用钱?
相比智商和情商,财商更依赖于后天培养养成。而财商教育,也是一件该“从娃娃抓起”的事儿。从实际效果来看,5-6岁是比较适合进行财商教育启蒙的黄金年龄。
那么,对于对钱还没啥概念的小孩来说,财商教育到底要教什么?
“很多人觉得财商教育就是教小孩认识钱,或者进一步来说,教他们怎么用好钱。其实,这只是财商教育的一部分。” 现在很多教科书可能就从“货币从哪里来”开始教起,这完全是脱离生活的。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了解要完成一件事,了解它的“目标-资源-计划-行动”之间的因果关联,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财务中很重要的“目标-计划-预算”流程。
这个抽象的概念是可以通过一些趣味小活动来让孩子感知,比如说:
目标:
在进行财商活动中,先为孩子设定一个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喜欢的目标,比如做一个风筝、包一次饺子。
资源:
“目标”确定了之后,让孩子思考,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哪些材料?比如包饺子需要买面粉、蔬菜、猪肉,做风筝需要布、纸、绳子、木条……这里的材料其实就是一种“资源”。
计划:
接下来,父母和孩子一起根据拥有的“资源”,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
行动:
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实施,完成这一目标。
其实,理财的概念已经在这样一个小活动中初具雏形了:比如,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如何盘点资源,做出合适的计划?
等孩子长大一些,他就会慢慢拥有规划自己零花钱的意识。比如他想做一个航模,他就会思考需要哪些材料?预算是多少?自己手头有的钱是多少?不够的话怎么办?需要借钱吗?然后,形成一份计划,最终实施。
家长要让孩子有这样一套流程的意识,至于孩子在知识上有没有相应的储备,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财商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而不是强行灌输知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抽象理解能力越来越强,他自然可以从直接经验中抽离出概念,概念变成逻辑,逻辑再变成指导其行为的理性思维模式。
当然,财商教育要教会孩子的远不止用钱那点事。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思维模式是可以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其实,就以“制定目标”这个环节为例,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切入点。
目标制定和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有关,对于孩子来说,怎么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我现在是怎样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资源?
有了合适自己的目标后,下一步就是根据手头资源,制定合适的计划去实现。因此,财商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理性教育过程,它形成的对孩子一生有用的能力。
学校怎么做?
财商教育,贵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不要怕孩子失败。相反,在“钱”这件事上,孩子越早失败越好。关键是失败了,大人要帮助孩子反思改进,再计划执行。
如何在中小学校开设财商校本课程呢?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校财商活动室和理财教研室的建设方案是必须的。
它的建立和应用,为学校培养出“勤俭、创新、自立、责任”的高财商的学生、以及在学校树立良好的核心素养校风学风,为学校进行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导向所急需的优秀的学校教学实验课题的建设,为学校建立多元化的财商素质教育特色品牌声誉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家庭怎么做?
从生活细处入手
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Roeland Monasch曾表示,儿童理财教育75%应该发生在家庭。
那么,如今家庭中的财商教育现状如何?
以“压岁钱”为例,新春期间,孩子们动辄收到成千上万的压岁钱,那么这些压岁钱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其中,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调研发现,在压岁钱的支出分配中,大部分城市排名前三的是交给父母、存银行和和购文具。
在所访谈的部分学生中,仅有3例个案表示存银行是拥有自己的账户,在父母陪同和协助下参与将压岁钱存银行和对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其余个案均表示所填写的“存银行”仅是父母告知他们的处理方式,并无法确定压岁钱交给父母后,父母的具体管理和处理方式。
从全国平均数据来看,在本次调研中,学生所收到的压岁钱,有60.89%最终的流向的是父母的口袋。而且学生对于压岁钱的真实使用情况并不了解。
而在调查中,大多父母表示的确会要求孩子上缴或部分上缴。很多家长均表示这一做法的原因是因为现在孩子收到的压岁钱金额比较大,孩子不具备管理和使用的能力。但在问及既然孩子不具备相关能力,家长是否在相关能力上给予孩子一些有益的指导时,多数家长会提到将一小部分压岁钱给孩子自由支配,但基本没有提供有效的使用和管理指导。
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据此,理财专家建议,如果家长们还在以孩子小,不懂管钱为借口“没收”着孩子们的压岁钱的话,请务必自己先学会为孩子建立一本压岁钱收支本,将每笔压岁钱都记录下来;又或者,为孩子建立一个银行账户,与孩子共同管理这笔每年都会收到的“压岁钱”。
在家庭财商教育中,要秉持“在做中学”的原则,从细处入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同时,财商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之中,构建一个整体教育体系。